近年来,催收轰炸恐吓电话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社会问题。这类电话通常以高频拨打、言语威胁或虚假信息施压,迫使债务人还款。部分催收机构甚至冒充司法机关或伪造法律文件,加剧了受害者的心理压力。据统计,2022年国内关于暴力催收的投诉量同比增长近40%,反映出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。
催收方常采用多种手段施压,包括“连环call”(一天内数十次拨打电话)、群发侮辱性短信、骚扰债务人的亲友或同事等。更恶劣的案例中,催收人员会直接威胁“上门讨债”或“起诉”,甚至利用AI语音技术模拟官方通知。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个人隐私,还可能触犯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和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。
若遭遇此类骚扰,首先应保留通话录音、短信截图等证据,并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或当地银保监局投诉。根据《商业银行信用卡监督管理办法》,催收不得在晚22点至早8点间进行。此外,债务人可主动与金融机构协商还款计划,若遇到人身威胁,应立即报警。法律明确规定,恐吓、侮辱等催收行为最高可处10日拘留。
我国已出台多项法规遏制暴力催收。2023年实施的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将恶意骚扰纳入处罚范围;《民法典》第1033条则禁止非法侵扰他人私生活。值得注意的是,即使债务真实存在,催收方也需通过合法途径解决,任何形式的恐吓均属违法。近期多地警方已开展专项整治,查处了一批违规催收机构。
预防胜于补救。建议公众谨慎借贷,留存合同条款;若收到陌生催收电话,先核实对方资质。对于已发生的骚扰,可启用手机防骚扰功能或申请号码保护。社会层面,需加强金融知识普及,同时推动建立更规范的催收行业标准,从根源减少此类乱象。
下一篇:没有了!